進入主題以前先想像一下,當眼前有兩根球棒,一支金屬製、另一支塑膠製,請問哪一種材質比較耐用、可以擊出更遠的球呢?答案肯定是金屬。

但是談到牙齒矯正,這樣的刻板印象無法幫助我們判斷如何選擇矯正方式,因為矯正是一門涉及生物力學和材料科學的學問,需要考慮到不同材質運用到什麼機械特性去幫牙齒做到有效的移動。當事實與習以為常的認知產生落差,就會讓我們對矯正有所迷思,因此這次就來跟大家聊聊隱形矯正的常見迷思。

迷思一:隱形矯正力量不如傳統矯正?

眾所皆知,金屬矯正器使用「拉力」把牙齒拉到理想的位置;透明塑膠牙托則是包覆牙齒的每一面,用「推力」平均施力在牙齒各處,將力量傳導到牙周組織,做到牙齒的持續性移動。這邊先不評論哪一種材質的力量更大,唯一要知道的是力道並非矯正唯一考量,還要看牙齒本身耐受的臨界值,還有材質的彈性如何。

以隱適美為例,患者需要透過不斷更換隱形牙套來確保牙齒妥善移動,而之所以隱適美能做到持續推動個別牙齒,關鍵就在熱塑性塑膠SmartTrack本身有良好的彈性,可以不被牙齒的反作用力影響而變形;也正因為力道溫和,矯正醫師可以在治療計畫中使用小豆豆這類的輔助附件來增加可控性,更可以避免力道過猛造成的牙根吸收等情形。

迷思二:隱形矯正一定比傳統矯正還要久?

中文有個詞叫「溫吞」,如同常識上我們會覺得速度慢與溫和是掛勾在一起的,要Fast不就要Furious嗎?不過這次我們不講物理,直接用臨床案例來說話,傳統矯正和隱形矯正的矯正時間其實並沒有差很多,或者更精確來講,矯正時間和矯正方式沒有必然的關聯,真正有關係的是醫師的技術病人的口腔狀況,就拿戽斗、暴牙、開咬這些教科書等級的複雜案例來說,使用傳統矯正也有可能做得比隱形矯正更久。

通常我會比較推薦病人選擇隱適美,是因為隱適美有配套iTero 5D口內掃描機還有專屬的3D模擬軟體,以及原廠資料庫超過1,000萬成功案例的大數據,可以跟導航地圖的路線規劃一樣,計算出最有效率的移動路徑,並馬上模擬矯正好的牙齒位置。如此一來,醫師就會更好掌握患者的矯正進度,如果中途發現哪邊沒有跟上進度,就可以適時加以調整,當然能夠節省下來的時間也會更多。

迷思三:飲食不受限,摘戴看心情?

隱形矯正還有個贏傳統矯正的地方,就是摘戴方便,所以比較不容易造成蛀牙,進食空間也比較大。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患者的配合度上面。

先講飲食,隱適美本身也有把自由享受美食當成不影響生活品質的例證,但必須承認事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因為一副牙套需要包覆牙齒長達1-2週,一天甚至要戴20-22小時,一定會受到口內的食物殘渣影響,這時候如果患者偏好黏牙或容易染色的食物,就容易得到顏色比MRC還多變的塑膠牙套,所以牙套、牙齒一定都要好好清潔,否則當牙齒和細菌一起關在牙套裡這麼久,該來的蛀牙還是會來。

再來就是如果沒有戴滿20-22小時,牙套施力的時間就會縮短,這可不是之後可以把時數補滿的事。雖然牙套有自身的推力,但牙齒同時也在依照自己的慣性移動,要是牙套推力維持時間不長,容易造成治療計畫受到干擾,輕則延長治療時間,重則一切從頭來過。

隱形矯正的迷思很多,只是要注意的是,病人的實際情形是否能夠跟著治療計畫走,最考驗的其實還是醫師的功力,因此不管選擇何種矯正方式,矯正成功的關鍵終究是成事在人,包含醫病之間的合作順不順利,千萬不要迷信工具,反而忽略自己真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