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矯正有溫和、舒適等特性,讓許多害怕傳統矯正的民眾也為齒而來,因此若矯正醫師的治療診斷計畫中包含「骨釘」,很多患者就會開始一頭霧水,畢竟「打骨釘」聽起來並不是會讓人感到「舒適」的詞彙,也讓人懷疑隱形矯正運用到金屬附件是否等同走回老路?本文就來跟大家解釋一下骨釘的原理,還有隱形矯正上適用的情況。

 

錨定的力量:你動,我不動

談到骨釘的作用,可以回想一下一些電視劇的老梗:當有人不小心失足跌落懸崖,就會有另一人試圖把他拉上來。問題來了,為什麼上面的人不會被下面的人拉下去?因為上面拉的人身體被地面提供的摩擦力固定住,所以下面的人才有獲救的機會。

骨釘也是差不多道理,一般會用到骨釘的狀況通常是需要讓前面的牙齒向後移動(被往後拉),進而改善病人的嘴凸或暴牙,這時候如果只有隱形牙套本身的力量,前、後牙就會在移動過程中受到拉力影響而互相靠近,當後牙往前跑,就等同於減少前牙可以後退的空間,而骨釘就是用來錨定後牙,使其在不位移的情況下幫助牙套施力,順利牽引前牙往後推動。

適用情況一:拔牙矯正

如果患者屬於比較嚴重的暴牙,就可以在經過醫師評估下拔除小臼齒,釋出齒列移動的空間,讓前牙獲得最大的後退空間量。這時候就會利用骨釘的錨定力量固定後牙位置,再把拔牙空間全部交由前牙來關閉,進而達到理想的嘴部後縮效果。

適用情況二:不拔牙矯正

另一種情況則是在不犧牲任何寶貴牙齒的情況下,單純使用骨釘的錨定力量將整排牙齒往後退。相較拔除小臼齒,不拔牙的後退空間量更為受限,對於輪廓外觀的變化作用不大,但有些患者倒也不追求明星級的變臉效果,透過矯正找到自己看起來最舒服的樣貌才是最重要的。

適用情況三:修飾輕微笑齦

骨釘的錨定力量不只可以用在水平軸的移動(前牙後退),也可以用在垂直軸縮短上顎及牙齒的長度,藉此改善患者微笑時露出過多牙齦的問題。不過要注意的是,牙齒垂直向上移動會對齒槽骨造成壓縮,進而增加牙根吸收的風險,有可能形成危害牙齒健康的副作用,因此這部分必須交由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評估與執行。

骨釘與舒適的距離?

骨釘既不隱形,又是侵入性的治療手段,這樣是怎麼和隱形矯正搭上邊的呢?其實骨釘並不是把釘子釘入骨頭的意思,而是透過精密的零件借力(骨頭的穩定性)使力,提供牙套一個良好的施力點。說起來,打骨釘的手術範圍甚至比拔牙小很多,施作過程也會局部麻醉,可以減輕不少疼痛感,但是真正會讓人覺得痛的,反而是骨釘周圍沒做好日常清潔所引起的發炎。

不論是什麼形式的牙齒矯正,醫師通常會搭配不同的輔助裝置來幫助達到更理想的治療成效,骨釘則是矯正界常用的力學裝置之一,但要說非骨釘不可嗎?那倒不一定,每位矯正醫師的專長與技術不同,對治療診斷計畫的看法當然也不一樣,唯一不能妥協的就是醫師必須全盤了解患者的口腔狀況,並且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與專業素養給予合適的治療方案,對患者來說,良好、詳細的溝通才是最重要的喔!